2017年12月,徐醫附院(徐州二院)手術室里,顱底腫瘤外科主任、徐醫附院腦科醫院副院長、江蘇省醫學會神經外科腦腫瘤學組副組長范月超教授,又完成一臺高難度的“禁區”手術。
因為腫瘤長在顱底血管分叉的地方,包裹住了視神經及頸內動脈,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后果,“將腫瘤與腦干、神經、血管一點點在顯微鏡下分離,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十分鐘可能只能分離幾毫米。”范主任說,一臺手術,他差不多是在屏氣下完成的。
這臺手術就像是一場在手術“禁區”的繡花比賽,體現的不僅是匠心,更是生命的尊重。
作為率先在省內開設顱底腫瘤外科的科室,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用披荊斬棘的勇氣,向各種復雜疑難手術發起挑戰,使顱腦腫瘤外科手術的治愈率在95%以上。正是有了他們無數次的突破手術“禁區”,才換回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六年沒來月經 竟是垂體瘤惹的禍
——每年上百例,走在國內顱底外科技術前沿
26歲的方小姐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6年來沒有月經,竟然是垂體瘤惹得禍。這6年來,方小姐可是吃了不少藥,大多數是促排卵的藥物。
因為月經不來,方小姐一直沒有小孩,這個問題困擾著整個家庭,去年他們來到徐醫附院婦科,聽完方小姐整個這幾年來的就診經歷,綜合她的檢查結果,醫生高度懷疑方小姐閉經的原因可能不是婦科的疾病,于是請來神經外科的專家范月超主任前來會診,經過詳細的檢查,方小姐最終被診斷為垂體泌乳素型腫瘤。
垂體泌乳素瘤是垂體瘤的一種,經過藥物治療,方小姐的情況沒有改善,月經還是不來,泌乳素的指標也降不下來,最終,經過范主任所帶領的專家團隊評估,決定對方小姐進行經鼻孔神經內鏡下手術切除腫瘤。
手術非常成功,術后還不到1個月,方小姐就來例假了,最近隨訪時了解到,她已經懷孕三個多月了。
據了解,垂體瘤是一組來自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及胚胎期顱咽管囊殘余鱗狀上皮細胞發生的腫瘤。分泌異常癥候群是常見表現,一是垂體激素分泌減少,一般較輕,進展較慢,但在腫瘤急性出血或長得大時也會出現;二是垂體激素分泌增多,包括泌乳素增加(導致女性閉經、泌乳、不育,男性胡須稀疏、性欲下降)、生長激素增加(導致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癥)、促甲狀腺激素腺瘤(引發甲亢)。
▲討論病例 如果患者從小就有垂體瘤,導致其生長素增加,患者就容易長得特別高,如果是成年后才出現的垂體瘤,在生長激素增加的影響下,患者就會“橫向”增長,比如關節腫大,骨骼變形,同時伴有嚴重的高血壓、高血糖等等。此外,因為垂體上方與視神經交叉相鄰,所以瘤子生長時容易壓迫視神經,出現視力下降、雙眼外側視野缺失等表現。垂體瘤還可導致其他壓迫癥狀,如頭痛、視物重影、眼瞼下垂等。
據范主任介紹,目前垂體腺瘤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內科藥物,垂體手術及放射線照射。除催乳素瘤首先采用藥物治療外,其他類型垂體瘤尤其大腺瘤和功能性腫瘤首選手術治療。
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在治療垂體瘤方面一直走在淮海經濟區前列,尤擅長經內鏡下單鼻孔微創切除垂體腫瘤,每年成功為近百例患者手術。神經內鏡下單鼻孔微創切除術,可以細微地切除腫瘤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垂體功能。減少了頸內動脈出血、視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注重與多學科合作——提高顱底腫瘤檢出率
近年來,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一直注重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多學科聯合的模式得到有效推廣。
據范主任介紹,這是由顱底腫瘤的特殊性決定的。以前遇到過不少病人在就診時沒有得到有效的診斷。有一個病人一開始的癥狀是牙痛,即使拔了牙以后還痛,后來才發現是因為顱底腫瘤壓迫了三叉神經才導致牙痛的。還有一個病人,是從耳鼻喉科轉過來的,當時患者的聽力已經嚴重受損,配上助聽器,效果還是不理想,最后經過多次檢查,發現原來是聽神經瘤壓迫的,不幸的是,因為治療不及時,患者的聽神經已經遭到損害。
針對這些情況,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加強了與婦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協作,這些相關科室的醫生提高了警覺性,顱底腫瘤的檢出率得到大幅提高。
經單鼻孔神經內鏡下切除術
——避免開顱手術風險,提高治愈率
近年來,由于神經內鏡顱底技術的高速發展,一些原來必須開顱手術切除的腦腫瘤已經可以不用開顱,只需在高清內鏡下經鼻微創把腦腫瘤精確切除即可,甚至在手術中可以對腦組織和神經血管做到毫無損傷的影響。這對相關疾病的患者來說,無疑是新的福音。
作為率先在省內開設顱底腫瘤的科室,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在2016年初全面開展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腫瘤切除術。范主任精通各類復雜難治性垂體腺瘤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擅長神經內鏡下經鼻微創鞍區腫瘤切除手術。
29歲的新沂小伙小林(化名)一家,這段時間非常煎熬,小林被檢查出丘腦、腦干腫瘤,大概有4公分左右。
▲病例討論
大腦是人體指揮中心的“司令部”,而腦干,就是“司令部中的司令”,由于其極高的手術風險性,一向被視為“禁區”。
小林一家走訪了北京、上海等醫院,有的醫院建議不手術,因為風險過高,小林可能直接在手術中昏迷甚至死忙,有的醫院可以手術卻要等到半年之后,但是小林的情況十分緊急,根本等不了半年。
如果不手術,任由疾病發展,小林可能只有半年多的生命,但是小林只有29歲啊,正值生命最美好的時光,經過商議,他和他的家人都不想坐以待斃,而是想與疾病抗爭。
▲科室查房
多方打聽,小林一家來到徐醫附院顱底腫瘤外科找到范主任,經過專家團隊的反復評估,雖然手術的風險確實高,但是很多腦干附近手術的經驗與成功率,范主任心里還是有把握及自信的,因此,勇敢直面這一高難度的挑戰,最終建議,可以手術。
手術要求異常精準,要想把腫瘤給全切除掉,但腫瘤組織就在腦干、丘腦內,并且與神經、血管都粘連在一起,分離他們的每一步都驚心動魄。因為在分離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為了不傷及腦干,范主任教授在神經導航及神經內鏡下,將腫瘤與腦干、神經、血管一點點分離。手術從上午8點開始,下午4點結束,手術非常成功。現在,小林已經康復出院了,沒有留下后遺癥。
▲關愛患者
據范主任介紹,傳統的開顱手術從顱蓋骨入路,在一個非常深而狹小的空間內切除腫瘤,一旦傷及神經血管,就可能造成致命危險。
經單鼻孔神經內鏡技術的出現,為顱底腫瘤手術另辟蹊徑,經鼻孔從顱底下方進入,能避開腦組織和神經血管的阻擋,首先看到的就是腫瘤,真正做到對大腦零牽拉、零損傷,“以前通過顯微鏡,視野有限,而現在通過神經內鏡,只要稍微改變角度,就能觀看到更大的區域。”
因為顱底腫瘤和周圍神經血管的結構關系細節在高清放大的神經內鏡視野下顯露得異常清醒,腫瘤就可以切除得更徹底、更安全,減少腫瘤殘余,大大提高全切率。
省內率先成立顱底腫瘤外科
——專病專治,成功向“手術禁區”挑戰
術業有專攻,正是徐醫附院神經外科多年前的科學布局和規劃,才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十年。
2013年6月,徐醫附院成立顱底腫瘤外科,這是省內專攻顱底的神經外科團隊,如今,顱底腫瘤外科已經擁有6名正、副教授、主任醫師。專業的團隊、精湛的技術,他們正向國際最前沿技術靠近,在技術上追求精致,不斷奮進,勇于擔當,用披荊斬棘的勇氣,砥礪前行,向各種復雜疑難手術發起一次次挑戰。
▲業務學習
據了解,顱內所有腦神經、頸內動脈、頸內靜脈、椎動脈等神經血管都會通過顱底的一個個骨孔出入顱腦內外。光是腦神經就有12對,一旦顱底區域有腫瘤生長壓迫,就會導致腫瘤附近毗鄰的多根神經麻痹、失控。顱底解剖結構的復雜與風險,使得這個區域的腫瘤一度譽為難以觸碰的手術“禁區”。
盡管顱底腫瘤手術存在位置深、周圍結構復雜、手術暴露困難、腫瘤難以全切除及顱底重建困難的特點,但并不表示醫生就束手無策。近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神經內鏡的廣泛應用,神經影像學及神經電生理監測系統的發展,使顱腦腫瘤外科手術的治愈率在95%以上。正是有了他們無數次的突破手術“禁區”,才換回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傳播健康文化 共享健康生活。10月17日,由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徐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徐州市醫療保障局、徐州市體育局共同打造的大型公益活動2020徐州市健康節在彭祖園福壽廣場成功舉辦。...[詳細]
10月14日下午,豐縣師寨鎮舉行高世軍同志赴徐州捐獻造血干細胞歡送儀式,他也是豐縣第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豐縣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肖蕊出席歡送儀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