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徐州網 健康焦點:一輛老舊的28型自行車,皮木制作的藥箱,一頭連著黃色膠管的聽診器……
這是徐州醫科大學內一個特殊的博物館--赤腳醫生博物館里展現的物品。
自行車、木藥箱,是當年的標配
還有誰記得這個場景?
透著歲月的物品
12月5日,國內首個赤腳醫生博物館在徐州醫科大學開館,這里展示了許多當年赤腳醫生的背包、問診物品等工具,再現了當年著赤腳醫生奮斗歷程、在新時代弘揚中國醫學精神,成為濃縮那個特殊時期的窗口。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對該館的建成表示祝賀,并在賀信中高度贊賞中國在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中的貢獻。
該館收藏和展示相關藏品1681件,從赤腳醫生、合作醫療、農村醫療預防保健網3個層面,系統回顧了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變遷。有著“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之稱的王桂珍,為該館捐贈了部分赤腳醫生用品。這位77歲的老人在開館現場動情地表示,那些年她用一根銀針和一把草藥治病救人,秉持的理念是“病人有需要隨叫隨到,同時要用最低的成本看好病”。
赤腳醫生是中國衛生史和世界衛生史上的重要一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赤腳醫生為代表的“三位一體”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模式,不僅在中國廣大農村解決了缺醫少藥問題,而且初步實現了初級衛生保健目標,被譽為“成功的衛生革命”,并在全球推廣。
因為兒時被赤腳醫生挽救過生命,徐州收藏家胡廷樞多年來收集了各類與赤腳醫生相關的物品。2018年,他把這些藏品捐贈給徐州醫科大學,校方決定建立赤腳醫生博物館,同時面向全國征集藏品,此舉得到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支持。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農村工作組中國區代表顧杰表示,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沖在一線,在社區防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廣大醫務工作者共同打贏了“抗疫之戰”,向世界彰顯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中國醫學精神。徐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夏有兵說,將用好赤腳醫生博物館這個平臺,在新時代進一步弘揚中國醫學精神,時刻把人民裝在心里,在一線守護百姓健康。 (綜合網絡)
根據目前的臨床試驗安全性數據,3-17歲兒童和青少年接種后最常見的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和紅腫,少數人可能出現發熱、乏力、惡心、頭疼、肌肉酸痛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