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徐州網 徐州兒科頻道:寶寶從出生開始,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爸爸媽媽的心,看著他慢慢長大,咿呀學語,翻身會坐,蹣跚學步,這一切都讓家里人感到自豪和開心。其中,對于寶寶走路的姿勢,最不容忽視。有的寶寶走路老是摔跤,有的走路樣子特別難看,家長往往束手無策。殊不知,有一些姿勢異常是病理性的,如果耽誤了治療,會引起嚴重的后果。
1歲—1歲半,是孩子由扶物行走到獨立平穩行走的學步關鍵階段,學步期都會有一點跌跌撞撞的,因為寶寶年齡小,控制平衡能力較差,走路不穩。1歲半左右都可能是正常的。因為從學步開始,到能夠很好的控制腳步,需要3-6月時間。
異常步態
寶寶獨立行走后,家長應該注意觀察步態,如果出現以下異常的步態,就需要去醫院就診了。
01 踮腳走(足跟不落地)
具體表現:走路時足跟不易落地,總是用腳尖著地,像跳芭蕾舞,奔跑時尤為明顯,這樣的孩子通常腳尖向上翹起很困難。
常見于病因:腦癱或各種馬蹄足畸形,需盡快由專業的醫生確定診斷。
02 鴨步(搖擺步態)
具體表現:行走時上身不穩,左右搖擺明顯,就像鴨子走路一樣,有些單側有病變,程度較輕的孩子也可能不明顯,或向一側搖擺明顯。
常見病因:
1、單側不穩的孩子可能是下肢的部分肌肉因各種原因無力,或負重時肢體疼痛,為回避疼痛保持身體平衡而改變步態,這也是需要醫生鑒別。
2、如果一開始學步時就出現“鴨步”,很可能存在髖關節脫位。此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最為關鍵,所以一旦發現需立即就醫。
3、原來行走正常,突然出現單側跛行,身體搖擺,滑膜炎的可能性比較大,可以先臥床休息觀察看看,如果合并發熱、關節部位腫脹,或是3-5天無好轉,需來院就醫。
03 剪刀步(夾著腿走)
具體表現:行走時非常像模特,兩腿交叉,雙腳落地在一條直線上,平臥時抬腿分開向床面上放平非常困難,此為內收肌緊張的表現。
常見病因:多是腦癱的孩子,出生時多有早產、缺氧的情況,需要醫生檢查后判斷是進行康復治療還是需要手術解決。
04 “O形腿”
具體表現:
雙腿叉開,兩腿間形狀像個括號,這是典型的O型腿(膝關節內翻)。嬰兒在媽媽肚子里時雙腿蜷曲,出生后會有O型腿,隨著年齡增長,一般在2歲左右變直。如果2歲以后O形腿仍很明顯,那就要考慮病理的因素了。
常見病因:
缺鈣或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佝僂病,骨骼發育不良。
05 “X形腿”
具體表現:
走路時夾著大腿,雙足之間隔得很遠。雙腿呈><形,故稱X形腿。可以這樣來檢查寶寶有無X形腿:把寶寶雙側膝蓋并攏時,兩側踝關節內側也應該是能夠靠攏的,當雙側膝蓋并攏時兩側踝關節內側不能靠攏,且相互之間的距離在2厘米以上時,便可以稱做是"X形腿"(膝關節外翻)。
常見病因:
"X形腿"可分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生理性X形腿是指正常小朋友的雙下肢,一般在兩歲以內的時候通常都會偏向"O形腿"(膝關節內翻);在二歲到四歲期間,因為受到成長、負重與姿勢改變等因素等的影響,又會逐漸偏向"X形腿";四歲到七歲期間,又會從"X形腿"逐漸變直;到了十歲左右,百分之九十五的小朋友的雙下肢外觀上則會完全變直。病理性X形腿原因有很多需要通過兒童骨科醫生檢查明確診斷以后,根據病因予以合適的方案進行治療。
這些常見表現,也可能是病!
1、跑步或是上下樓梯時容易摔跤,會突然腿沒勁摔倒,這可能是髕骨脫位。
2、原先正常,長大后逐漸出現行走不穩,腿沒勁,跑步緩慢,上下樓梯困難,可能是肌無力的表現。
3、“內八字”走路難看,費力又費鞋。女孩中比較常見,多與長期W型跪地坐姿和習慣性行走姿勢有關系,但部分會存在骨骼發育過程中的旋轉畸形,大部分可以通過矯形鞋墊糾正,對于骨骼存在畸形的孩子,可能只能通過手術矯正異常的步態了。
3、“外八字”的孩子中部分存在并攏腿下蹲困難,下蹲時雙腿必須要分開,多和長期臀部肌肉注射導致的臀肌攣縮有關,這要醫生確定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其他可能多是行走姿勢習慣和骨骼旋轉畸形的問題了,也需要專業的骨科醫生診察確定。
學走路是孩子行走運動功能發育過程非常重要一環,家長們還應多多重視,一旦發現步態出現異常,應及時找專業的兒童骨科醫師進行檢查和診斷,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據了解,全世界關節炎患者約有3.55億人。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類型百余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