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徐州網 徐州東方新聞: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最近接診了這樣一個患者:陳先生,70歲,罹患復發性抑郁障礙,此次因抑郁癥狀持續1月,主要癥狀包括抑郁心境、無望、愉快感缺乏、想死、有顯著焦慮及失眠。此外,患者還存在厭食,體重下降8kg,總體健康狀況呈快速惡化的趨勢。在朋友的推薦下,家人陪陳先生來到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就診。
老年精神科王曙光主任醫師為她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精神檢查提示,患者存在嚴重的精神運動性激越,心境不良,哭泣,以及與心境協調的妄想,有自殺觀念;量表測查顯示,MMSE總分20(滿分30),HAM-D總分26。然而,王曙光主任為首的老年科治療團隊分析,認為上述得分并不能準確地反映患者的實際情況,因為患者在談話過程中避重就輕,并不合作,軀體檢查無顯著陽性發現。既往用藥包括度洛西汀、艾司西酞普蘭及利培酮等等,上述藥物均未能改善患者本次的抑郁癥狀。
王主任把陳先生收入老年科進行住院治療。他首先給予患者藥物治療,旨在同時改善其抑郁心境、失眠及體重下降。然而,患者屬于高齡患者,其抑郁癥狀已嚴重危及軀體健康,因此需要更緊急的干預。經過慎重考慮及討論,該病區醫療團隊推薦患者接受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以快速緩解抑郁癥狀,但患者及其家人對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談虎色變。其實,患者既往對抗抑郁藥應答不理想,目前病情呈急劇惡化的趨勢,臨床醫生頗為糾結,風險壓力巨大。出于對跌倒及過度鎮靜的擔心,醫生希望避免使用更高劑量的藥物;其臨床經驗及循證學證據提示,電休克治療是這一年齡群體最適合的治療手段。
另外,無抽搐電休克并無絕對禁忌癥。近年來,無抽搐電休克的使用率處于波動中;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但與無抽搐電休克本身的療效及可及性無關。此類治療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名聲不好”。一些精神科醫師不愿意針對老年患者使用無抽搐電休克,主要是因為擔心潛在的神經認知副作用、軀體并發癥及麻醉風險。然而,老年抑郁患者接受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比例反而較年輕患者逐年提高。相比于藥物,無抽搐電休克往往能帶來更顯著的快速改善。
無抽搐電休克對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大量研究顯示,對于老年抑郁患者而言,無抽搐電休克是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抑郁的總體治愈率在50%至70%之間,而單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老年抑郁時的有效率為90%。事實上,年齡較大反而可以預測無抽搐電休克的快速起效,其他預測因素包括存在精神病性癥狀及病程較短。
藥物聯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時,包括70歲以上患者在內的高齡抑郁患者在日后復發的次數較單用藥物更少。即便存在軀體疾病或認知損害,老年患者對無抽搐電休克的應答水平及耐受情況也與相對年輕的患者相當,老年患者的認知下降甚至較年輕人更輕。既往證據顯示,60歲以上且病情較為復雜的抑郁患者,包括難治性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特征,以及卒中后抑郁,經常可以對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產生確鑿的應答。
經反復溝通,陳先生接受了3次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患者的心境及情緒開始改善,MMSE得分升高至28分,逐漸變得開朗,焦慮較前減輕,信心、食欲及睡眠改善,且無顯著并發癥。6次治療后,患者的情感癥狀完全改善,HAM-D總分<5,且無任何程度的認知損害。患者及家人心花怒放。
王曙光主任提示:1、老年抑郁患者,應主動考慮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而非將其作為各種藥物治療失敗后的最后選擇。2、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恢復后要堅持藥物治療,鞏固療效。
據了解,全世界關節炎患者約有3.55億人。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類型百余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