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出行旺季將至,很多朋友都會拖家帶口外出旅行。如果患有骨關節炎,如何保證不會發作,一旦發作怎么處理,這些都是要提前做功課的。
專家表示,身體重量和外力沖擊造成的軟骨老化從20多歲就開始了。年輕時,軟骨修復能力較強,40歲則嚴重下降,造成關節開始出現明顯退化。在老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無菌性炎癥,就造成關節的紅、腫、熱、痛。關節內的平衡也被打破了。即使關節炎處于靜止期,一點癥狀也沒有,和年輕時的關節也是無法相比的。因此,對年輕人來說比較輕微的負荷運動(如爬山、長時間行走),都不適合老年人,否則就會導致關節的過度使用,產生疼痛和積液。炎性積液本身對關節內的軟組織結構(如滑膜、軟骨、半月板)就是一種刺激,使得這些結構又產生新的炎癥反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出現骨關節炎的急性發作。因此,很多老年人旅游歸來,關節炎的癥狀會加重。
專家表示,骨關節炎患者能否出游,可分為3種情況對待。第一,既往沒有發作過關節痛,臨近長假出現了關節疼痛的癥狀,到醫院就診發現已經存在骨關節炎。這算是比較樂觀的一種。之前沒有發作過關節痛,說明關節炎的程度不重,關節內炎癥平衡穩定,只是近期負荷較多,造成了失衡。可以找關節外科醫生,判斷骨關節炎的分級,充分治療,在短期內控制炎癥反應。但即使疼痛完全控制了,關節仍處于失衡臨界狀態,需要減少負荷和活動。如果已經定好行程,可以在藥物保護下出行,但盡量減少爬山、長距離行走,建議多乘坐交通工具。旅游結束后,及時到醫院就診,繼續治療。
第二,既往有骨關節炎病史,并發作過,但是近期比較穩定。這說明關節炎的控制非常滿意,可以外出旅游。但必須對膝關節加以保護,旅游期間和別人的活動量不能一樣,要注意休息,減少行走,多乘坐交通工具。準備好足夠的藥物,在出現關節炎預兆的情況下,及時服藥干預。善用輔具,比如使用手杖,穿戴護膝,來減少外界負荷和沖擊對膝關節的負面作用。
第三,既往有骨關節炎病史,近期也不是很穩定,經常出現腫痛。說明骨關節炎比較重,近期也處于活動期,需要充分治療。這種情況不適合外出活動,需要靜養。如果確實情況特殊需要外出,就要規律服藥,全程乘坐交通工具,盡量避免行走。
專家提醒,外出前要備齊治療骨關節炎的藥物,尤其是鎮痛藥,包括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和中樞性鎮痛藥,以及一些中成藥。外用的藥膏和乳膠劑也必不可少。疾病發作時,按照醫生給予的治療方案服用相關藥物,第二天應該會有明顯改善。這時可進行自我評估,綜合考慮旅游中交通工具的使用比例,來決定能否堅持以后的行程。如果全程都有汽車協助,和治療期間的關節制動沒有矛盾,可以繼續行程。如果服藥后兩三天內癥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了,就要考慮取消后面的行程,留在原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