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這幾天,正讀初一的孩子明明(化名)多次提出來不想去上學了。究其原因,原來明明上學時遭遇了同學的毆打。讓家人震驚的是,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多次。我市教育心理學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吳青芝表示,類似明明這樣遭遇校園欺凌的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關注。對于受害者明明來說,很容易從此形成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其人格發展。
初一男孩不愿上學,因為被同學多次毆打
明明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不過,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明明在班級里一幫男孩里顯得有些羸弱。
從進入初中以后,起初明明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像以往一樣和爸爸媽媽說說在學校的事,看上去開開心心的。最近幾個月,孫先生夫婦注意到,明明的表現有些與以往不同。
“以往孩子回到家以后,和我們說說笑笑的,有時候還說說在學校里發生的事。后來,孩子就慢慢變得不愛說話了”,孫先生夫婦留意了一下,發現明明放學回家的時候,有時候臉上有青色,有時候頭上還鼓個疙瘩。
經過仔細詢問,明明這次說起在學校的遭遇。據明明說,班級里有幾個平時喜歡在一塊玩的男孩,經常欺負他。有時候在班級里沒事找事,嘲諷明明,看明明的笑話;有時候是在學校外攔著他,向他“借錢”,或者讓他去給大家買零食吃,不答應就動手打他。
明明說,自己一個人根本打不過他們,何況自己身體也不強壯。就這樣,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明明多次遭遇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毆打。雖然說幾個同學下手不重,但明明每一次都感覺到特別痛苦。
憤怒、無奈、難過,因為不想再遭遇毆打,明明開始不想去學校了。
聞聽此事,孫先生異常震怒。他先是到學校進行了反映。老師說,將對幾個動手的男孩進行批評教育。但事后,幾個男孩依然如故。孫先生又約見了幾個男孩的家長。有的男孩家長立即道歉,并表示將回家狠狠的教育孩子改正。不過,也有的男孩家長認為此事不值得大驚小怪,認為男孩子之間打打鬧鬧能有多大事。對于后者,孫先生憤怒之余,還曾經與其大吵了一架。
多方反映后,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過去的這幾天里,明明開始出現了一些異常表現,晚上睡不好覺,經常在睡夢中驚醒。早晨不想上學,甚至不愿意出門。
孫先生夫婦很著急:再這樣下去,孩子可能會出問題了。
校園欺凌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為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欺凌行為發生,教育部等11部門日前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該方案中,首次對學生欺凌作出明確界定,指出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在界定學生欺凌構成要素時,還明確提出單次或者多次以各種方式蓄意傷害他人造成一定損害的事件都是學生欺凌。這意味著不管是反復發生還是偶然發生或者單次發生的欺凌事件,其性質都是欺凌,都應該嚴肅、認真對待和處理。
為什么要對發生在校園內的學生欺凌作出明確界定并予以嚴肅處理,因為校園欺凌會對受害學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市教育心理學專家吳青芝表示,對于遭遇了校園欺凌的孩子來說,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步履沉重。
總結起來,校園欺凌會對受害孩子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1、失眠。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并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暴露于欺凌的次數的增多而提高。
2、心理失常。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遭受過嚴重的欺凌行為甚至有可能導致受害者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
3、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經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
4、影響正常學習。欺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現出學習成績下降,翹課、甚至輟學。現實中很多情況是,只有當一件事情影響到孩子成績時,才會引起家長關注: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問題了。
5、嚴重行為問題。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會發展出品行障礙,以及成年后的反社會型人格。
“就明明的問題來說,因為遭遇了校園欺凌,已經開始出現心理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好,可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吳青芝表示,對于校園欺凌的嚴重后果,尤其是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一定不能忽視。
孩子遭遇了校園欺凌,家長可以這樣做
專家表示,如果真是遇到校園欺凌,父母一定要堅決地站在孩子身后無條件地支持孩子,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關愛,如果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他依然確信父母的愛與接納,那么孩子會獲得極強的安全感,并滋生出坦然面對的勇氣。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共情。
許多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在第一時間會自我懷疑,認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會受到欺負,這會讓校園欺凌的情況持續存在。實際上,校園欺凌尤其容易發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負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況是,有些家長在家中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順從,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很有可能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面對欺凌勇敢面對、保護自己。
“家長在知道孩子遭遇了校園欺凌以后,一定要及時出面采取行動,聯系老師,要求老師和學校有所作為,必要時聯系司法部門,教育懲戒欺凌孩子的學生,而決不能聽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傷害”。
吳青芝還特別強調說,想要孩子遠離欺凌的第一步就是,當孩子第一次遇到欺凌時,絕對不能忽視!凡事都有個第一次效應,處理第一次的態度會深刻影響孩子以后面對這樣事物的心態。第一次如果父母漫不經心地讓孩子忍讓一下,也許就會把孩子推向經常遭遇欺凌的深淵。
此外,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識別和建立有益的人際關系,對抗人際孤立和欺凌。另一類容易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系的能力。
專家建議說,家長們要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親友間的社交活動,營造環境提供機會讓孩子參與同伴社交,耳濡目染,會對孩子上學后的人際適應產生良好的影響。如果察覺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義的同伴關系,一定要及時的干預和治療。
●專家提醒
校園欺凌早知道這些跡象要警惕
據專家稱,以下這些跡象很可能表示你家孩子正遭受校園欺凌或校園暴力。
1、出現失眠、做噩夢等問題
如果孩子之前睡眠質量不錯,突然出現失眠、做噩夢、尿床等問題,應該引起家長重視,因為這些問題是孩子遭受暴力的一種表現。
2、身體出現人為傷痕
如果孩子上學期間身體表面突然無故出現人為傷痕,比如抓傷、淤青等,很有可能受到了校園欺凌或暴力。
3、心情、情緒等無故變得低落
如果孩子突然厭學、抵制去學校、裝病、逃學或者回到家中常常情緒沮喪,則有可能遭遇欺凌或暴力。
4、個人物品莫名丟失或破損
如果孩子的個人物品,如文具、鞋子、衣服等常常丟失或破損,家長則要警惕校園欺凌或暴力。
5、自我傷害、自虐,甚至自殺
如果孩子出現自我傷害或者自殺等嚴重行為,家長應該高度重視了,要及時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或者咨詢專家。
文/記者 周愛田
●鏈接
校園欺凌如何處置?
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針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方案明確了不同的懲戒措施: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學校對實施欺凌學生開展批評、教育;情節比較惡劣、對被欺凌學生身體和心理造成明顯傷害的嚴重欺凌事件,可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對實施欺凌學生予以訓誡;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凌事件,處置以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為主。
專家認為,學生欺凌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是中小學生,加害者本人也需要關愛保護。這就決定了對學生欺凌的防范,特別是對加害者的處理,不能簡單地“一罰了之”,必須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堅持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堅持教育為主,就是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機構教育人、挽救人的積極作用,對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學校開展心理輔導和批評教育;堅持懲罰為輔的原則,就是要秉承“寬容而不縱容”的思想,對情節惡劣的學生欺凌事件,區別不同情況,堅決進行依法處置,決不姑息遷就。